- 渴望着中国的第一代国际化企业家——对《中国更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》的回
- zt.wineast.com 发布时间:2006-2-10 12:07:06
文章录入:网友(None) -
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,经常打长途回家与母亲聊天。当我告诉母亲纽约的白菜要卖到2个美元一磅(还不到我们的一斤),母亲就不理解地问:同样是地里长出来的东西,美国的菜为什么就那么贵?母亲更不可理解的是在美国上网可以不要钱,而且打市内电话每次只收接入费,无论打多长时间,那怕从早上打到晚上,都只收接通的那一毛钱。她问我,为什么同样是电话,美国反而要比中国便宜?
对母亲的提问,我必须要向她说明两个经济学中的道理。一个是:消费者付费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,而且不同的产品存在所谓的“需求弹性”。比如,菜的需求总量是既定的,没人因为价格便宜就大量买菜;而电话不一样,价格下降就会导致更多的人使用。另一个道理是:中国电话费贵是因为中国电信的垄断,如果让电话经营放开,电话费也可以像美国一样便宜。而垄断的中国电信即使进了世界500强,也没人真相信那是因为它的能力。
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,这一番道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听得懂。但我想我们的大部分企业家一定是懂的,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练就了不断把握市场机会的“真功夫”。但如果他们只是市场高手,在“计划与市场双轨”环境下,肯定也没有他们的今天,要想在那个年代持续,他们还要有一只手去“经营政府”。张瑞敏自己对“海尔工业园”能够成功的反省中,对此有精辟论述,我不再多说。即便是受人尊重的柳传志,如果没有他“政治家的智慧”,中科院也不会让他很早就完成了联想的股份制改造。
我在这里没有丝毫苛求他们的意思,用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过去的行为是不公平的,但反过来讲,如果永远沿用过去的标准,将其美化为真理,那却是历史的悲剧。所以我想说,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局限性!何不就让后浪推前浪呢!
从什么逻辑读懂市场政治家:海尔不是那么简单的
管理学家柯林斯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一书中讲了一个道理:为什么看起来很笨的剌猬能够战胜狐狸,只因为剌猬专心于一种能力的培养,而狐狸之所以不能够胜利却源于它太聪明,总想通过“计谋”获得胜利。
聪明的中国企业家大多是狐狸型的。就是海尔的服务,在我看来也不是“核心价值观型”的服务,也没有超越这种“狐狸型的谋略”。
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海尔的服务。海尔之所以把它的重点转移到服务上,是因为海尔要告诉消费者说,我的产品质量到底比别人好多少当然很难说,但是我比别人有一个更好的地方,就是你可以享受五星级的服务。什么叫做五星级的服务?就是我的服务人员到了你家脚上套塑料袋,带上帽子,穿上特殊的服装,在你家铺塑料袋修。绝对不喝你的水、不吃你的饭、不抽你的烟等等。
如果你是消费者,你有什么感觉?我们想都没有想过会有这种服务,这种服务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?超出预期的结果就是你在心里感觉欠了海尔的情。欠了就要还!怎么还?你要么就要去说海尔好,要么就要再去买海尔的产品,才会觉得好像把海尔的账还了。
在这里,海尔成功地将产品的功能之战转为产品的服务之战,从而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这的确很了不起,事实上海尔也正是凭此成为家电老大。但为什么我又认为海尔的这一伟大创造有“狐狸”之嫌呢?
我的根据有两点:首先,海尔所推崇的“真诚服务”是一种双重标准:对提供利润的消费者大讲“五星级服务”,而对供应商则并不真正体现“双赢”,海尔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地位打压供应商在业界已不是什么新闻(与此相对应的是沃尔玛如何对待供应商宝洁?)。其次,即使是海尔广受赞誉的服务体系中,体现的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“大家庭”的那种温暖: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,但服务一定是最好的。
更为基本的是,海尔这种服务背后的价值观,与现代企业质量体系的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。在现代质量体系中,质量体系与服务体系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,好的质量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消费要求,而服务则是消费者对产品附加价值的再消费。比如GE推行的“六西格码”要求产品缺陷率只有百万分之三点四,而不是通过服务来替代“质量”。而在海尔的“服务支撑品牌”这一做法中,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小小的陷阱———海尔的质量不能做得像日本那样精良,因为那样就几乎不需要服务。因为要极高成本的“五星级服务”能运行,必须有足够的产品让这些服务人员修,反过来又让这些消费者欠海尔的情,宣传海尔,忠诚海尔。
从什么逻辑读懂战略管理者:日本公司为什么全线衰退?
我十分高兴地看到,中国正在兴起一批受过良好职业训练与良好心态的“少壮派”企业家,我觉得他们是中国的未来。另外,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广东、江浙一带,已经生长出了一大批优秀中小企业,他们中相当一批正在完成“自我改造和升华”:比如温州服装与鞋业开始了自创品牌的道路。
这是一种战略转型,这种战略转型所造就的就是“战略管理者”。认清方向,不甘于在产业链中做苦力,转而找到新的发展方向,也就是战略。而找到之后要用全新的管理方式(比如信息化,比如流程化,比如程序化等)来经营企业,从而从运营上获得“增收节支”的效果,这是管理。
但我也遗憾地看到,有相当一批“市场政治家”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“关起门来相互比”的阶段,仍然在强调“中国有中国的国情,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不适用”的阶段。但如果你以为他们真的在研究中国特殊的企业发展道路,那你又上当了。你转过身来,就发现他们又在信誓旦旦地高喊:某年之内进500强,某年之内成为跨国公司,某年之内完成国际化。
这就像爬山,战略管理者的做法是先确定要爬那座山,然后边爬边看目标,不时总结经验提高能力,最终达到山项。而市场政治家的做法是,既然我过去都带领你们爬到过别的山顶,那么你们什么都不用问,什么也别想,跟随我走就行了。
所以,很笨的剌猬之所以能够战胜狐狸,并不完全因为剌猬专心于一种能力的培养,
还在于它发展出的能力是在正确的方向上。日本公司无疑是全世界最有专注能力的公司,但为什么会在今天出现全线衰退呢?我在读管理大师波特的《日本还有竞争力吗?》一书时,脑子中总在对照着中国企业。照我们看来,中国企业是在学美国,所以至少我们在形式上,崇尚的是美国思想,但对照着波特对日本公司竞争力的评价,你会清楚地发现,我们的企业表面上是在学美国公司,实质上是在走日本道路。
没有人怀疑许多日本公司“埋头苦干”的精神,但日本公司的问题出在战略而不是管理上,他们今天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昨天成功的原因。正如波特所说的一样,日本问题的症结在于两点:第一,在技术或工艺上追求高质量低成本很容易被对手超过,第二,用残酷无情的“强压”与思维单一的努力来取得的最佳生产,迟早会导致价格战。
当我将中国公司与日本公司相比的时候,心情变得很沉重:日本公司在全面质量管理、连续改进(continuousimrovement)和适时制造(JIT,justintime)和弹性生产线等等方面的努力,毕竟还是世界级的,我相信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不如日本企业完善。基础比日本差,价格战的竞争方式与日本公司一样,这种现实与未来让我们的心情如何不沉重?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我提出战略管理者这样一个概念,来表明我对中国第一代国际化企业家的希望,只是具体是杨元庆还是张元庆,我们谁也无法预料。但无论是谁,我相信他们身上都有着战略管理者的特征———将战略与管理有机地融为一体。10年或15年之后,一个强大的中国必须由一批国际化的企业家来支撑,这是时代赋予新一代人的使命与事业,我们别无选择!(姜汝祥)
> 相关专题:
· “红包”秘技——老板必备九招
· 职场攀顶的五个“就行”
· 企业诊所:把企业最大的问题搞清楚
· 小企业的管理
· 企业家眼里的五大经济生活问题
· 企业也有内功和外功吗?
· 企业 你信用管理了吗?
· 怎样因应中国人的特性来管理
· 硅谷人谈初创企业如何取得成功
· 中国企业缺少的四种管理精神
· “红包”秘技——老板必备九招
· 职场攀顶的五个“就行”
· 企业诊所:把企业最大的问题搞清楚
· 小企业的管理
· 企业家眼里的五大经济生活问题
· 企业也有内功和外功吗?
· 企业 你信用管理了吗?
· 怎样因应中国人的特性来管理
· 硅谷人谈初创企业如何取得成功
· 中国企业缺少的四种管理精神
|
|